中国芯片产业正在改写全球规则。上周东莞一家电子厂的报关单显示,他们这个月又新增了7个国家的客户,现在总共要给31个国家发货。而在大洋彼岸,美国碳化硅巨头的股票价格像坐过山车一样,从最高点跌去了96%。这一切都源于中国成熟制程芯片的爆发式增长。
28纳米芯片现在成了香饽饽。你可能不知道,现在路上跑的新能源汽车,九成以上的控制器用的都是这种芯片。中国工厂现在每个月能生产75万片这样的芯片,占到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更让国外厂商头疼的是价格,去年还要1500美元的碳化硅晶圆,现在中国厂商报价只要500美元。
上海微电子的光刻机已经能完全替代进口设备,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全部都是自主研发。就连制造芯片需要的超高纯硅料,中国企业也能做到99.9999999%的纯度。这些突破让芯片生产成本直接比国际水平低了40%。以前买芯片要经过好几道中间商,现在中国企业从原材料到成品都能自己搞定。
美国当初的制裁现在看起来像在帮倒忙。2025年全球对成熟制程芯片的需求预计会达到860亿美元,中国吃下了其中三成的份额。有意思的是,美国车企为了能买到中国芯片,居然用"农机配件"的名义偷偷进口。台积电的日子也不好过,成熟制程的订单从每月60万片缩水到45万片,他们在高雄的工厂现在有15%的机器闲着没活干。
华为想出了个聪明的办法,把两片14纳米的芯片叠在一起,性能就能达到7纳米芯片的水平。比亚迪的电动车用的全是国产芯片,现在在东南亚市场卖得特别火。北京中关村甚至出现了"芯片咖啡馆",创业者只要点杯咖啡,就能用三个小时的国产设计软件。
更让西方紧张的是中国芯片产业的更新速度。一条成熟芯片生产线三个月就能建成投产,赚到的钱马上又投入到更先进制程的研发中。去年有427位在外国芯片公司工作的华裔专家选择回国,创下了十年来的新高。这些从英伟达等公司回来的工程师都说,国内的技术迭代速度是硅谷的三倍。
在最近的一次国际半导体峰会上,华为提出的新标准让在场的人都坐不住了。他们建议用"每瓦特性能比"来评价芯片,而不是单纯看制程工艺。按照这个标准,虽然英特尔有3纳米芯片,但功耗却是中国14纳米方案的两倍多。
中国还拉上巴西、俄罗斯、印度等国家搞了个"金砖芯片联盟"。巴西提供稀有金属,俄罗斯贡献气体分离技术,印度负责封装测试。这种新模式正在打破西方企业维持了五十年的技术垄断。现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里,贴着"全国产"标签的芯片柜台前总是挤满外国采购商。
当初美国实施芯片禁令时,可能没想到会促成今天这个局面。中国用成熟制程站稳脚跟后,正在向更高端的技术发起冲击。就像那位台积电前副总裁说的,当中国完成技术闭环的时候,全球市场格局将会彻底改变。现在看来,这个预言正在变成现实。当别人还在为3纳米芯片较劲时,中国已经在28纳米战场上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谁又能说得准呢?
通弘网-免费股票配资-免息配资炒股-免费配资系统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