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展馆丰收节贵州展区内,水族马尾绣,在英国媒体镜头下,两位东方女性的手紧紧相握。十年前的相遇,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
2025年9月26日,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农民丰收节现场,贵州展区一角,精美的水族马尾绣作品吸引众多参观者驻足,尤其外国友人流连忘返,热闹非凡。
面对贵州省领导梁玉林副厅长,省级非遗项目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手拿长长的白色马尾笑意盈盈,站在她身旁的东方木兰荟会长姚远微笑着介绍说:“我们从2015年第一次见面到现在,整整十年,眼见韦绣娘从一名贫困水族妇女成为国际知名的非遗工匠,这是把女性赋能和非遗保护相结合的实在案例。”
展开剩余89%(图片由左至右分别为东方木兰荟姚远会长、贵州省农业农村厅梁玉林副厅长、非遗传承人韦应丽)
面对英国记者的采访,两位女性讲述了因绣结缘、携手十年的合作故事。
01 缘起:2015年的相遇与贵州分会成立
2015年6月,东方木兰荟在贵州成立分会,姚远会长带队前往贵州进行文化考察,在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她第一次见到了当地马尾绣传承人韦应丽。
“当时看到韦绣娘的马尾绣作品,我就非常喜爱。”姚远回忆道,“那些以马尾毛为核心材料,用丝线缠绕后绣制的图案,承载着水族千年的文化记忆,不能让它埋没在深山里。”
尤其是当看到当地的妇女们身后背着娃娃辛苦地劳作,还有的娃娃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姚远会长决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到她们、温暖到她们。
于是,这次见面促成了一个重要决定:东方木兰荟与三都水族自治县马尾绣传承人结成长期帮扶对子,并与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贵州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携手推进”精准扶贫”、实现“同步小康”,通过给绣娘下订单,解决绣娘在当地就业,即传承了民间技艺,又给娃娃以温暖,不再成为留守儿童,在妈妈的怀抱中健康成长。这个结对帮扶关系,持续了整整十年。
水族马尾绣被称为中国刺绣的“活化石”,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最古老又最具民族特色的特殊刺绣技艺,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那时我意识到,保护非遗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它活起来,让传承人富起来。”姚远会长表示。
02 蜕变:从贫困妇女到非遗工匠的成长之路
韦应丽的人生经历充满坎坷。4岁开始学习马尾绣的她,15岁时已能将流行元素与民族特色文化相结合,展现出过人天赋。然而,婚后第十年,丈夫因病瘫痪,所有家庭重担都压在她一人肩上,韦应丽不得不放下了手中的针线,外出打工。
转机出现在与东方木兰荟结对后。在姚远会长的帮助下,韦应丽不仅重拾绣针,更开始思考如何将传统技艺转化为市场竞争力。她牵头成立三都县中和镇杨柳村马尾绣协会,开启了一“绣”三帮模式,即“绣”稳一门增收路,帮谋一个好职业,帮树一个好家风,帮育一个好孩子。
“2015年结对以后,姚会长来三都好多次,给我们带来新的设计理念和市场信息。”韦应丽说。正如韦应丽所说,东方木兰荟在姚远会长的带领下,多次前往三都马尾绣馆看望韦应丽和三都的绣娘们,即使在疫情期间也没停止。
(2016年6月姚远会长带着记者和主持人到韦应丽家中采风)
(2021年疫情期间姚远会长带队参观马尾绣馆)
03 赋能:木兰荟的助力与马尾绣的现代化转型
在姚远和东方木兰荟贵州分会的帮助下,韦应丽的马尾绣事业逐步实现现代化转型。
2016年,东方木兰荟姚远会长在北京全程接待韦应丽,组织马尾绣品拍卖,开办马尾绣展览,给韦应丽的马尾绣作品设计提供了全新思路,拓展了品牌影响力。
2021年,在贵州省人大干部培训中心,省人大秘书长、省人大培训中心主任给姚远会长颁发了合作证书。
“姚会长就是我的娘家人。不但帮助我们嫁接各种资源,还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把马尾绣元素植入到其他实用物品上,符合大众审美需求,实现马尾绣价值最大化。”韦应丽告诉记者。
这一创新使马尾绣产品从传统的服饰类向钱包、手提包、装饰品、纪念品等小巧精美的旅游饰品拓展,产品更加多样化,符合现代时尚审美需求。
更大的变化来自于经营模式的升级。在东方木兰荟的帮助下,韦应丽的应丽马尾绣贸易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农户+电商”形式运营。公司通过提供技术指导、产品设计和产品回收,带动当地妇女“抱团发展”。
这一模式显著提升了绣娘们的收入。大多数妇女年均收入一万多元,有的达到3万多元。截至2022年,韦应丽已培训了8000多名水族妇女拥有马尾绣技能,帮助当地2000多户贫困户、7000余人脱贫。
04 成果:从贵州山村到国际舞台的跨越
随着创新步伐的加快,水族马尾绣开始走向更广阔的舞台。韦应丽带领绣娘们创作的作品曾到迪拜、北京、云南等地交流展示,国内外订单逐年增加。
2022年,韦应丽带领绣娘们创作了献礼二十大的马尾绣作品。该作品以藏蓝色为底色,以党徽和长城作为主要设计元素。这一作品不仅表达了水族儿女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也展示了马尾绣技艺的无限可能。
这一创新尝试,正是她将传统民族文化与当下流行元素融合的成果展示。
更大的转折点出现在2023年。在相关部门及广黔协作资金帮扶下,中和镇在雪花湖社区建设了马尾绣一条街,采取“三免两减半”方式先后引进38家马尾绣协会和公司。
韦应丽也将自己的公司迁至雪花湖社区,成为带动社区和周边村1000余名绣娘实现就业的重要力量。
05 重逢:2025丰收节上的再度相遇
2025年农展馆丰收节上,会长姚远与绣娘韦应丽的再度相遇,成为了东西部协作和女性赋能事业的生动注脚。
展区内,韦应丽面对英国媒体指着一幅特别的作品介绍到:“这是我们特地为丰收节绣的图,用五十六朵花代表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乡村工匠的徽标。”作品针法细腻,色彩丰富,充分展示了水族马尾绣的高超技艺。
姚远会长则从女性赋权的角度补充道:“韦绣娘的故事证明,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传承文化,还可以成为妇女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这正是我们东方木兰荟一直倡导的‘木兰力量’理念的实践。”
当被英国记者问及未来规划时,韦应丽表示:“有娘家人姚会长的帮助,我们从三都走到市走到州又来到了首都北京,今天又见到了国际友人,我们会进一步发挥马尾绣手工技艺传承人的作用,继续加大绣娘马尾绣手工技艺培训力度,帮助更多的绣娘致富,同时希望我们的非遗作品更好地走向海外。”
姚远也表示,东方木兰荟将继续深化帮扶合作,搭建更多交流平台,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木兰力量”。
十年帮扶,韦应丽带领的水族绣娘团队年产值已达三千万元左右,而东方木兰荟的帮扶模式也已发展成为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成功范例。
非遗技艺传承的种子已然播撒,女性赋能的故事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间书写。从2015到2025,这十年的坚守与成长,正是中国文化自信与乡村振兴战略最生动的实践。
(采访结束后东方木兰荟姚远会长及韦绣娘与英国媒体合影)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通弘网-免费股票配资-免息配资炒股-免费配资系统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